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社秋千
摘要:在绑扎上,秋千主杆要蹲在碌碡上,四面用绳扯住,使秋千有摇摆晃动感,这样蹬秋千才能上得快,且增加起伏、跌宕感。
秋千在宋《事物纪原》一书中就有记载,最早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南社秋千相传“开始于宋,完善于明,兴盛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远在宋朝村中就有荡秋千的习惯。人们认为“立春”之后荡秋千有祛病健身的作用,至今流传着“游一游,祛病愁,荡一荡,身体壮”的说法。
与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南社秋千扎根民间,靠着那些喜欢它,热爱它,保护它的热心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历经风雨而不湮灭。
南社秋千主要取材于生产农具、农用机械等。木柱是农村打墙用的“夹杆”,木椽则是打墙的“板”,秋千绳是勒麦车的勒绳和牛套绳,绑扎的绳是把子绳,绑扎秋千要用大车轱辘、大车轴、碌碡、牛轭斗、辕环都是农村常见的农具或挽具,甚至连大车尾巴上的车铃和牲口脖子上的串铃也都成了秋千架上的辅助物。
在绑扎上,秋千主杆要蹲在碌碡上,四面用绳扯住,使秋千有摇摆晃动感,这样蹬秋千才能上得快,且增加起伏、跌宕感。生活中大到房子上的“大担子”、檩条、木椽,小到梳妆用的镜子、铃铛、纳鞋底用的纳底绳子、逢年过节的对联、垫平用的布鞋,护手用的布腰带等,从大骨架到装饰,都采用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南社秋千也采用了转动和传动原理,先祖们将木质传动和转动巧妙地运用到秋千中,但有些耗材费力,随着机械化程度的进化,利用报废的农用机械,用链条和齿轮将传动和转动系统加以改造,然后巧妙的进行包装。
南社秋千在绑缚过程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中的捆扎技术,民间的能人在这里施展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是掌握力的方向,扯绳的平衡、立柱与横梁的连接,都是既简单又结实,显示了高超的技巧。
从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绑缚中一丝不苟,绝不马虎,结合部分不但用绳扎好,还要打进木楔,使其更加牢固。为了防止绳头散脱,用铁钎撬起先扎好的绳子,将绳头塞进,拔出铁钎,绳头便被牢牢压住。而这一切都是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无不闪射着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光辉。
责任编辑:杨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