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搭起葡萄架 蹚出致富路(组图)
摘要:肖万顺充满自豪地介绍到。“现在条件可好了,在种植中合作社能提供全程服务。葡萄发展起来以后合作社同时也发展了红薯、黄花菜、水果玉米、丸子石榴、樱桃等产业,促进园区综合化发展。
“我们这产的葡萄品相好、颗粒大、硬度强、糖分足,是优质的葡萄产地。”7月29日,肖万顺走进园区,手捧着葡萄,脸上堆满笑容。
肖万顺是合阳县新池镇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他为了村子的发展可没少下功夫。
“现在,我们园区一共种植了2600亩红提葡萄,每亩每年可产优质果4000斤,年总产量3000吨,年产值达1700多万。”肖万顺指着眼前的葡萄园,说话铿锵有力。
抬眼望去,道路两旁的一座座避雨棚一字排开,棚下满是一串接一串青翠透亮、颗粒饱满的葡萄,农户们正忙着为这群绿色精灵套上“新衣”,为今年的收成做最后的准备,然而这副丰收图景出现的历史仅有10多年时间。
“我们这儿地处旱塬,‘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阻碍。”为了打破桎梏,肖万顺跑上跑下,筹资金、做动员。最终,在2005年村上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将节水管道送往田间地头。灌溉解决了,种地没有了后顾之忧,本想着能有好收成的肖万顺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之前我们这的产业主要是粮食作物,基本上每三年的平均纯利润仅能达到200块钱。”高投入与低收入的逆差使村子发展陷入困境,也成为了肖万顺的一块心病。为此肖万顺愁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困难当口,一场机遇正在悄然到来。2007年,葡萄价格每斤同比往年涨幅一块五左右,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肖万顺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同年,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果蔬强县,合阳县政府发起的“每人一块田,增收一万元”的号召;再加上当地具有海拔高、温差大,附近没有工业污染等优良的葡萄种植条件,肖万顺经过一番合计,瞅准时机,在政府扶持和村民的支持下,2008年合阳县富源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身兼合作社理事长的肖万顺,建园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忙碌工作成了他的常态。园区建起来了,村民参与进来了,能不能产生好的效益,合作社面临一次“考验”。“我们通过村上统一规划、统一苗木采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技术销售,‘五统一办法’将大家组织起来,全村的农户都有参与。”为了获得满意的成绩单,肖万顺当起了“勤务员”,为果农种植做好后勤保障。在果业局和镇政府的联系下,合作社经常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把外面优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农资技术引进来,促进合作社规模化发展。“以前我们这没有避雨棚和冷棚,霜霉病和灰霉病通过雨水就能传播,果品质量很受影响。后来通过出去看以后,才引进来。”
硬件上改进了,软件方面进行更新换代也必不可少,肖万顺又打起了新主意。2018年,通过西农和中科院的专家团队指导,合作社引进了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甜蜜蓝宝石等新品种。“他们原来不知道陕西东部还有这么好的葡萄,现在每年都有新客商来,收购季要从8月20号前后一直持续到11月10号左右。”肖万顺充满自豪地介绍到。
“现在条件可好了,在种植中合作社能提供全程服务。我不仅能从合作社买到便宜的树苗、化肥、农药,而且也能从合作社得到技术上的帮助,每年都会有二三十次的技术培训。同时,合作社还帮忙联系销路,只要人勤快,生活就不用愁。”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申万仓家里种了21亩葡萄,2019年共产葡萄8万斤,收入30多万,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火极了。葡萄发展起来以后合作社同时也发展了红薯、黄花菜、水果玉米、丸子石榴、樱桃等产业,促进园区综合化发展。
“我种了20亩水果玉米,合作社经常组织专家团队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什么时间该浇水、什么时间该追肥讲的很细致。按照指导,我种玉米还算成功,今年一亩地就能收入3000元。”走到水果玉米田时,农户秦建新正在自家田里掰玉米,大丰收让他笑的合不拢嘴。
“现在,我们产业园辐射430户南沟村村民,其中有7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只要好好经营,生活会越过越好。”走在园区的田垄间,看着望不到头的一座座产业大棚,肖万顺畅想起园区的未来。“下一步,我们要进行‘提质增效’,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品质,控制产量,把园区逐步做大做强。”一座座现代化农业大棚拔地而起,一栋栋具有渭北典型民居风格的气派房屋整齐林立,村建园,户有业,合阳县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携手奔向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杨春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