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摘报

合阳提线木偶

2018-10-15 11:42 聆听合阳

提线木偶又称线腔戏、线胡(线猴),是关中东府特有的一个古老戏目剧种,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盛行于陕西韩城、合阳、澄城、朝邑等地。清乾隆年间,线腔戏跨入苏州、扬州、山西、河南上演,光绪年间以鲜活的特色盛演于京城艺苑。明末清初,合阳才子李灌隐居乡里,潜心钻研,将线戏的音乐、唱腔、造型、脸谱、服装做了大量改进。

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以生、旦、净、丑活灵活现呈现着角色特点,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剧本有三四百本之多,有简单短小的折戏,有情节复杂的本戏。其中最著名的有《西厢记》、《百宝箱》、《囊哉装箱》、《谪仙楼》、《鸳鸯楼》、《白玉楼》、《金琬钗》等。另一种表演形式是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捎戏”,语言诙谐,情节生动,深受人们喜爱,剧目有《聂先生教学》、《挖蔓菁》、《解破米》、《响棒槌分家》等。

合阳提线木偶

线偶人一般高约二尺六寸多,面情酷似“唐俑”。脑后一根线为俯视,两鬃各一根线为左顾右盼,两手各一根为动作,腰间一根为起坐跪拜;刻画人物丰富表演的多到二十根线。线腔戏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表演时表情动作生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合阳提线木偶

线腔戏剧种分为两种,即“线腔调”和“乱弹调”。“线腔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的,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听起来响亮悦耳;“乱弹调”则是在“线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同州梆子”的特点,逐步形成的一种唱词,音乐高亢激昂。线腔作品的悲剧、喜剧悲壮激昂、哀婉动听,韵味无穷。乐队分文、武场面:武场面敲击乐器为马锣、铮子,大体与秦腔相同;文场面鼓弄乐器为皮玹胡(琴弦现在改用大提琴弦)、笛子、唢呐、二胡、大号等。线戏班子一般为十几个人组成的轻骑队伍,民间俗称靴子箱:意为设备简陋,搬送灵活简便;戏台形式也很简单,有“十根椽两页席”之说。约一丈二尺布见方,高度与观众视线平行,台前横立一布幔,俗称“亮子”,以隔开提线人和观众。现今,经过灯饰、油彩喷绘布景,提升了该剧种的现场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合阳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起源于汉,盛行于唐,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合阳线腔戏发展史上,历代著名艺人层出不穷,流派纷呈,乐于此道的文人墨客或编或演,推陈出新,使合阳线戏紧跟时代脉搏,保持着昂扬的活力。

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

责任编辑:杨春波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